很多人一提起大智慧软件如何用,脑子里可能就是那些花花绿绿的K线图和密密麻麻的指标,感觉无从下手。其实,大智慧这东西,用对了地方,它是个好帮手,用不对,那就是个干扰项。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自己是怎么一步步摸索出来的,也分享些常见误区,希望能给还在摸索的朋友提个醒。
刚开始接触大智慧,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界面。确实,对比一些新出的软件,大智慧的界面可能显得有些“老派”,功能按钮多,选项也多。但你要知道,这说明它积淀深厚,该有的东西,基本上都给你备齐了。我的建议是,别一开始就被这些信息“淹没”,先熟悉它的几个核心区域。比如,左上角的“行情中心”,这是看股票实时价格、涨跌幅、成交量的地方,这是最基础的,每天开盘第一件事就是看这里。然后是中间那块,通常是分时图和K线图,这是分析股价走势的命脉。再往下,就是各种资讯、公告、个股详情等等,这些等你对行情有了基本概念后再去细看也不迟。
很多人会问,那些个股的F10,到底是个啥?我跟你说,F10就是个“百宝箱”。你点开一只股票,按F10,就能看到这家公司的基本面信息,包括它的主营业务、财务报表、股东信息、董监高持股变动等等。这玩意儿,对于那些喜欢研究公司价值的投资者来说,简直是宝贝。我记得刚开始的时候,也只是随便翻翻,后来慢慢发现,一些公告里藏着重要的信号,比如大股东增持或者减持,对股价的影响可不是一点半点。
除了行情和F10,大智慧的“交易”功能也是核心。你要是想买卖股票,就得通过它。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细节,比如委托类型(限价委托、市价委托),挂单方式(现价、盘口),还有撤单操作。我刚开始的时候,有一次想买一只股票,结果挂的委托价离实际成交价差了点,眼睁睁看着它涨上去了,心里那个懊恼劲儿。所以,熟练掌握交易系统的操作,防止误操作,非常关键。
说到大智慧软件如何用,指标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市面上指标多如牛毛,什么MACD、KDJ、BOLL,看得人眼花缭乱。我的经验是,别贪多,也别迷信任何一个所谓的“万能指标”。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是什么热门指标都往上加,结果K线图上画满了各种线,反而看不清主线了。
后来我调整了思路,开始专注于几个对我来说比较核心的指标。比如,我比较看重成交量和均线的配合。成交量放大,说明市场关注度高,如果配合价格的突破,往往有进一步上涨的潜力。均线系统,比如5日、10日、20日均线,它们可以勾勒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趋势。我通常会关注均线的排列和金叉死叉信号,这能帮我判断短期和中期的趋势方向。
另一个我常用的指标是MACD(指数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我主要关注它指标线和信号线的交叉,以及MACD柱的颜色和长短。当MACD柱由绿变红,并且由下向上穿越零轴时,我通常会认为这是一个比较积极的信号。当然,这只是一个辅助判断,结合其他信息一起看,会更准确。别忘了,指标只是工具,它不能告诉你“买”还是“卖”,它只是提供一种参考,最终的决策还是得自己来做。
单纯的技术分析,就像只看树叶,看不到整棵树。真正的大智慧软件如何用,应该是把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结合起来。前面说了,F10是基本面信息的来源,比如公司的盈利能力、成长性、行业地位等等。你不能只盯着K线图,觉得它今天要涨,就盲目买入,而不管这公司到底赚不赚钱,未来有没有发展前景。
我的操作逻辑是,先通过基本面筛选出一些我认为有投资价值的公司,比如行业前景好,或者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公司。然后在这些公司里面,再通过技术分析来寻找合适的买卖点。比如,一只基本面不错的股票,可能因为短期市场情绪不好而出现回调,这时候技术分析就可以帮我判断,回调是否已经到位,或者有没有止跌企稳的迹象。有时候,我会结合布林带(BOLL)指标,观察股价是否触及下轨,并且伴随有成交量的温和放大,这种情况下,可能就是介入的好时机。
我也遇到过一些失败的案例。比如,有一段时间我特别看好一个新兴行业,就重仓了一只这个行业的龙头股。技术面上看,它在走上升通道,我也加了一些我常用的技术指标,都显示向上。结果呢?行业政策突然发生了变化,导致整个板块都跌了下来,这只股票也未能幸免。事后复盘,我才意识到,当时对行业风险的判断出现了偏差,基本面的一些宏观风险,是纯粹的技术分析无法完全捕捉的。所以,大家在用大智慧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技术分析是锦上添花,基本面分析才是根本。
随着对大智慧软件如何用的理解越来越深,你会发现,系统自带的指标可能满足不了你所有需求。这时候,就可以尝试自己编写一些简单的指标,或者使用它提供的脚本功能。比如,我有时候会想同时监控多只股票的某个特定条件,比如“某只股票的股价突破了20日均线,并且成交量是前一天的三倍”。这种复杂的组合条件,用系统自带的指标很难实现,但通过自定义指标或者编写脚本,就可以做到。
当然,这部分内容对很多初学者来说可能有点门槛,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对大智慧公式语言的了解。但如果你真的想把大智慧用得更“顺手”,想更深入地发掘它的潜力,这块是值得去研究的。我当时也是硬着头皮去学,从最简单的公式开始,慢慢摸索。比如,最基础的“均线交叉”公式,写出来你会发现,原来这么简单。然后一步步去组合,去测试。
我记得有一次,我花了好几天时间,写了一个能够自动筛选出“底部放量突破”股票的指标。虽然写的时候很痛苦,但最终跑出来的数据,确实能帮我发现一些之前没注意到的好股票。这过程中的成就感,也是一种乐趣。所以,对于那些愿意钻研的朋友,别害怕接触自定义指标和脚本,它能让你对数据的掌控力提升一个档次。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再好的工具,如果操作不当,也是徒劳。大智慧软件如何用,最终要落脚到如何通过它来更好地控制风险,执行交易纪律。很多时候,我们亏损不是因为软件不好,也不是因为分析错误,而是因为在执行交易时,情绪失控,违背了自己的交易计划。
比如,我设定了止损点,但当股价跌到止损点时,我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它会反弹,结果越套越深。或者,本来已经计划好卖出,但看到它又涨了一点,就忍不住想等等再卖,结果错失了最佳卖出时机。大智慧软件本身可以设置止损止盈,但关键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这个决心去执行。
我的建议是,在用大智慧分析时,就做好详细的交易计划,包括买入价、卖出价、止损价,以及仓位管理。然后,在执行交易时,尽量关闭一些会干扰你情绪的功能,比如不去看盘,或者只在特定时间查看行情。让软件成为你交易计划的执行者,而不是让你情绪跟着它波动的“罪魁祸首”。真正做到“人”和“软件”的和谐统一,才能在市场中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