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这词儿听着挺大,尤其是在咱们这行,经常挂嘴边。但说实话,很多人理解的“互联互通”有点窄,总觉得就是把设备连起来,数据能跑起来就完事儿了。其实,真要是这么想,那可就差了点意思,也容易栽跟头。
最早的时候,我们忙活的是怎么把东西“连”起来,就像拉电线、铺网线,让信息有了物理通道。比如,工厂里几个设备要通信,我们得搭个局域网。再后来,随着互联网发展,范围就更大了,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甚至人和设备之间,都开始有连接的需求。这时候,“互联”的意味更浓了,大家都在谈论“网络连接”。
但是,真正让我觉得“互联互通”开始变得有深度,是有一次我们给一家制造企业做系统集成。他们有ERP、MES(制造执行系统)、SCM(供应链管理系统)等等,每个系统都挺好,数据也独立存在。问题是,ERP里有订单信息,MES需要知道这个订单的生产计划,SCM又需要了解物料的库存和供应商的发货情况。最初,他们是通过人工导出Excel,再导入到另一个系统,或者写一些临时的脚本来做数据同步。
你想想,这效率有多低?而且数据一旦有变动,整个链条的信息就容易断裂,更新不及时,决策自然就慢了半拍。那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单纯的“互联”不够,还需要“贯通”,让信息在不同系统、不同环节之间顺畅地流动,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时的响应和联动。这才是“什么是互联互通”的真正要义所在。
这种贯通,不仅仅是数据格式的转换,更是业务流程的打通,是价值的传递。当一个客户下了订单,这个订单信息能够实时同步到生产车间,生产计划自动生成,物料自动采购,并且物流状态也能够被实时追踪,最终订单完成、交付、结算,这一系列动作如果能够顺畅衔接,中间几乎没有信息断点和人工干预,那才是真正的互联互通。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我们遇到的zuida障碍,就是所谓的“信息孤岛”。每个部门、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数据存储方式、自己的接口标准,甚至自己的“语言”。要把它们串联起来,就好像要给无数个说着不同方言的人找一个通用的翻译官,还得让这个翻译官能理解他们各自的行话。
有一次,我们为一个大型商贸公司做系统对接。他们有自己的老一套进销存系统,也有新引入的电商平台,还有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系统。最要命的是,他们内部对每个系统的管理负责人都不太清楚,资料也不全。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去梳理,去跟进,跟不同的技术人员沟通,理解他们的系统逻辑,才能一点点地搭建起数据交换的桥梁。这个过程,真的像是拆弹专家,得小心翼翼,步步为营。
而且,即便是前期能打通,后期维护和升级也是个大问题。一旦某个系统更新了版本,或者接口发生变化,原有的连接就可能失效。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有能力“连”,还要有能力“管”,有能力“维”,形成一个持续优化的闭环。
经历了这么多,我越来越觉得,实现高效的 互联互通 ,核心在于“开放性”和“标准化”。系统的设计本身就应该预留接口,并且遵循一定的行业标准。比如,现在很多云服务或者SaaS产品,它们会提供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允许第三方应用调用和集成。这就是一种更具开放性的思路。
我还记得几年前,我们参与过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当时,大家都在摸索到底什么样的标准才合适。有的倾向于全行业统一,有的则更看重某个细分领域的通用性。我们当时尝试过一种基于某种开放标准协议的方案,效果还不错。它允许不同厂商的设备接入,即便设备的底层协议不一样,也能通过一个中间层进行适配。这种策略,大大降低了集成门槛,也让更多小的设备厂商有机会参与进来。
最终,我们追求的互联互通,是为了实现价值的顺畅流动。当信息能够实时、准确地在不同环节之间传递,我们就能更早地发现问题,更精准地做出判断,甚至通过数据分析,实现预测性维护、智能调度等等。这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业务模式的升级。
比如,在物流领域,通过GPS、RFID等技术,我们可以实时追踪货物的位置和状态。当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异常,比如温度超标或者延误,系统能够自动发出警报,并触发相应的处理流程。这种基于实时数据的联动,就是“互联互通”带来的直接价值体现。它让整个供应链变得更加透明、敏捷和可控。
现在回头看,我们对“互联互通”的理解,已经从最初的“设备能通信”,进化到了“数据能共享”,再到现在的“业务能协同,价值能流动”,甚至进一步走向“智能化”。未来的互联互通,不仅仅是线上的连接,更是线下物理世界的延伸,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
比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交通信号灯、路灯、充电桩、传感器等等,这些看似独立的设施,通过互联互通的技术,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交通信号灯可以根据实时车流量进行动态调整,路灯可以根据环境光线和人流情况进行智能开关和亮度调节。这些都是“互联互通”在更广阔场景下的应用,它最终的目标是提升整体的运行效率和社会服务水平。
在我看来,做这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停滞不前。技术更新太快了,标准也在不断演进。你今天花大力气打通的系统,明天可能就有新的协议、新的接口出现。所以,保持学习的态度,拥抱变化,甚至要去引导变化,才能真正跟上趟。我们早期也踩过一些坑,比如选择了一些不太开放的技术架构,后来想扩展功能的时候就非常受限。
现在,我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支持开放标准、有良好生态系统的解决方案。像一些基于微服务架构、容器化部署的产品,它们的可扩展性和互操作性就更强。当然,这也不是说越“新”越好,关键还是看是否适合具体的业务场景,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最终,什么是互联互通,答案藏在每一个具体业务的成功实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