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酒店为什么闲置?”这个问题,估计不少业内人士都听过,或者自己也琢磨过。说实话,这现象在哪儿都不算新鲜,但要真说出个所以然来,还得扒拉扒拉。很多时候,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经营不善、管理混乱,这些当然有,但背后往往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咱们今天就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得看整个区域的市场情况。比如说,如果某个城市,特别是像“中南”这个名字带点地域指向性的地方,周边的酒店数量已经饱和,新开业的酒店又大多瞄准了相似的客群,那中南大酒店自然就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我们之前接触过一个项目,就是在城市新区,刚开始大家都觉得有发展潜力,结果配套没跟上,商业氛围也没起来,结果新开的高星级酒店没多久就开始调整定位,甚至有几家就传出了亏损的消息。中南大酒店会不会也有类似情况?比如,它建的时候,可能瞄准的是商务差旅市场,但随着时代发展,大家出差的习惯变了,旅行方式也变了,如果酒店的产品和服务没能及时跟上,或者说,它的产品始终没能找到一个清晰的、差异化的定位,那空置率高就是迟早的事。
有时候,定位失误不仅仅是“档次”的问题,更多是“做什么”的问题。比如,是不是只想着做一个单纯的住宿场所,而忽略了现在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体验?现在的人出来玩,可能更愿意去住一些有故事的民宿,或者有独特设计风格的精品酒店。如果中南大酒店还是那种“大而全”但“无特点”的模式,那就很难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考察过的一些城市,那些依然生意兴隆的酒店,要么是老牌的,有深厚的品牌积淀和口碑,要么就是抓住了某个细分市场的需求,比如亲子、康养,或者特色主题,做得非常专一和深入。
另外,也要考虑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如果整体经济下行,商务活动减少,旅游需求也跟着疲软,即便是经营得当的酒店,也难免会受到波及。但关键在于,在经济好的时候,它有没有积累足够的实力和竞争力来应对低谷。否则,一旦市场风向一变,它就显得尤为脆弱。
酒店这类不动产,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折旧”。尤其是那些开业时间比较早的酒店,早期的装修标准、配套设施,可能现在来看就显得落后了。我记得以前有个客户,一家开了十几年的三星级酒店,硬装还不错,但卫浴、床品、灯光设计,都透着一股“老气”。后来他们想升级改造,但一算账,光是把所有房间的浴室重新做一遍,加上更换一部分中央空调系统,整个投入就得好几百万。更别说涉及到消防、智能化改造等更深层次的工程,那费用更是天文数字。
这个“改造困境”是个普遍现象。如果酒店的管理层或者股东,缺乏持续投入的决心和能力,那么设施陈旧的问题就会像一个慢性病,一点点蚕食酒店的吸引力。客人住一次,觉得不舒服,下次就不会再来,口碑自然下滑。而且,现在的消费者对科技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智能化的客控系统、高速稳定的Wi-Fi、便捷的自助入住设备等等,这些如果跟不上,也很容易被淘汰。
最头疼的是,有些酒店的建筑结构本身可能就不太适合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造。比如,承重墙不能动,管线布置非常复杂,一旦动工,工程量和难度都大大增加,成本也随之飙升。我们遇到过一个老建筑改造的项目,就是因为预设的改造方案涉及到一些结构性的变动,审批环节卡了很久,最后不得不大幅度调整设计,牺牲了一部分预期的效果。所以,对于中南大酒店来说,如果它建成的年代比较久远,而且硬件基础比较薄弱,那么单纯依靠“收拾收拾”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要有大刀阔斧的投入。
当然,人才是关键。一个酒店,无论硬件多好,如果管理团队不行,那也只能是“空架子”。“中南大酒店”这个问题,很可能也出在管理层。比如,是不是缺乏有经验的酒店管理人才?酒店的日常运营、市场营销、客户服务,这些环节如果疏忽了,或者执行不到位,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经营策略的滞后也是一个大问题。我们见过很多酒店,在市场变化面前反应迟钝,要么还在用老一套的宣传方式,要么对新兴的销售渠道(比如一些OTA平台、社交媒体营销)掌握不力。举个例子,现在很多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他们获取酒店信息、预订酒店,很多是通过短视频、直播或者旅游攻略APP。如果酒店的营销团队还只是依赖传统的广告牌、报纸广告,那就等于把大部分潜在客户拒之门外了。
还有,内部管理是不是够精细?我们曾去一家被传出经营困难的酒店考察,发现前台服务效率低下,客房清洁也存在明显的问题。这些细节上的不足,虽然不是“致命伤”,但累积起来,就会严重影响客人的入住体验。一个好的酒店管理团队,应该是既能制定长远的战略,又能把控好日常的每一个细节。
要理解“闲置”这事,还得考虑更宏观的层面,就是酒店的股权结构和决策机制。如果是那种股东众多、意见不统一的酒店,那么在面临重大决策时,比如是否进行大规模改造、是否吸引新的投资、甚至是否出售,就很容易陷入僵局。
我们常说“一人说了不算,多人说了也白算”。一个酒店,尤其是规模比较大的,可能涉及到开发商、投资方、银行、管理公司,甚至还有政府相关的审批等等。如果这些各方的利益诉求不一致,或者在改造投入、经营方向上存在分歧,那么要达成一致意见、推动项目进展,就会非常困难。这种“决策困境”,会直接导致酒店无法及时应对市场变化,最终走向闲置。我们接触过一些因为股东内斗而导致项目停滞的案例,那场面,真是令人唏嘘。
有时候,酒店的闲置,可能也是一种“观望”或者“等待”。比如,如果所在区域的城市规划有重大调整,或者有大型商业项目即将落地,那么现有的业主可能会选择暂时停业,等待时机。但这种“等待”如果过长,或者最终等来的结果不如预期,那风险也就随之而来。
最后,再聊聊品牌和消费者认知。一个酒店,如果长期经营不善,或者硬件设施跟不上,很容易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老旧”、“不值得去”的印象。这种品牌价值的损耗,一旦形成,想要扭转就非常困难。
想象一下,当一个消费者在选择酒店时,面对同等价格下,是选择一个口碑良好、设计现代的酒店,还是一个听起来就“不太行”的酒店?答案不言而喻。即使中南大酒店内部做了某些改进,但如果外在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对其的认知没有同步提升,那么吸引新客、留住老客的难度都会大大增加。
这就像一家餐厅,如果它曾经有过辉煌,但后来经营跟不上,味道和服务都下降了,消费者吃过一次不好吃的菜,下次就不会再来了,而且还会告诉别人“这家不行”。酒店也是一样,口碑传播的力量不容小觑。所以,对于中南大酒店来说,如果之前有过负面信息或者经营上的硬伤,想要让它重新焕发生机,就必须在品牌重塑和营销推广上付出巨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