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拍贷为什么借不了?”这问题,估计不少人在急用钱的时候搜过,点进来大概率是想知道原因,是自己不符合条件,还是平台有问题。作为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过几年的人,我见过太多因为各种原因被拒、或者觉得平台不靠谱的案例。今天就随手聊聊,那些让人在拍拍贷借款“卡住”的常见节点,希望能给正在或者准备借款的朋友一点参考。
拍拍贷作为一家面向大众的消费信贷平台,它的风控模型肯定比我们普通人想的要复杂得多。最直观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那些“看不见”的硬性门槛。我接触过的很多客户,第一次来问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征信报告挺干净,流水也还可以,为什么就借不了?这时候,就得往回扒了。比如,年龄是个坎,拍拍贷的借款年龄要求一般在18-55岁之间,但有些年轻人刚成年,虽然符合法律规定,但实际的社会稳定性和还款能力评估起来就会有难度。再比如,地域限制,虽然平台说全国可借,但某些偏远地区或者政策敏感地区,数据来源可能不全,风控模型就没法准确评估,自然也就很难通过。
我还碰到过一种情况,客户的手机使用记录。现在很多信贷平台,都会通过运营商数据来判断一个人的社交活跃度和稳定性。如果你的手机号是刚办的,或者频繁更换手机号,又或者运营商的数据显示你通话记录很少,甚至被标记为“骚扰tel”的频率很高,这些都会被风控系统视为潜在的“高风险”信号。这不像我们过去看人,看的是见面说话,看的是手里的东西,现在的风控,很多时候是基于你留下的数字痕迹,很多东西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但系统能抓取出来。
另外,一些比较隐性的因素也会影响。比如说,你的常用IP地址是否经常变动?你注册账号使用的邮箱、社交媒体信息是否正常?这些看似不相干的点,其实都可能被用来构建一个用户的“画像”。一个画像里,如果很多维度都指向“不稳定”或者“信息不透明”,那自然就很难通过了。所以,有时候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你的信息,在风控模型里,组合出来的数据不够“稳定”。
很多人一提到借款,就只会看征信报告上有没有逾期。其实,征信报告里面能被“读出”的信息远不止这些。我见过一些客户,明明在别的地方有少量逾期,但对方平台已经销账了,客户自己也忘了。可是在征信报告里,只要有一次逾期记录,都会留下痕迹,特别是如果逾期次数多,或者逾期时间长,都会让风控系统警觉。拍拍贷毕竟是持牌机构,对征信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小小的逾期记录,都有可能让你在它这里碰壁。
还有一种情况,是“共债”问题,也就是你同时在多家金融机构有借款。征信报告会清晰地显示你名下有多少笔贷款,以及每笔贷款的额度和还款情况。如果你同时借了好几家,尤其是短期内集中借款,这在风控眼里就是“高负债”的信号。就算你每笔都按时还款,但你的总负债比例一旦超过了平台设定的阈值,就会被认为是还款压力过大,即使你当前没有逾期,也可能因为“潜在风险”被拒。我碰到过一个客户,在一家小贷公司和一家助贷平台都有几万块钱,然后又来拍拍贷想借几万,结果就被拒了,原因就是负债率太高。
更细致一点,一些非银行信贷记录,比如一些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甚至是某些“砍头息”的口子,只要是上报征信的,都会被拍拍贷的风控模型捕捉到。客户有时候会觉得,我这个小额贷款没多少钱,为什么还会影响?原因就在于,风控看的是整体的信用行为,而不是你认为的“重要性”。有时候,你觉得不起眼的“小额”,在模型里可能就是一颗“危险信号灯”。
很多时候,借款人被拒,原因就出在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填写细节上。比如,手机通讯录的“好友”数量和质量。拍拍贷会要求授权读取通讯录,然后会通过一些算法来分析你的社交网络。如果你通讯录里contact人很少,或者contact人信息非常单一,甚至全是广告tel,这些都可能被视为“社交孤立”或者“信息异常”,从而影响评分。我曾见过一个年轻人,因为刚来城市,朋友不多,通讯录里就十几个contact人,结果就被拒了,问了才知道,这可能是原因之一。
再比如,工作信息的填写。你填写的公司名称是否正规?你提供的contact人信息是否能核实?如果你的工作单位信息模糊不清,或者contact人一问三不知,甚至根本打不通,那这个“工作稳定性”就大打折扣了。我曾经帮客户催收过一个案例,客户当时填的单位是“某某公司”,结果一查,是个空壳公司,或者是个皮包公司,自然就被风控盯上了。现在风控做得很精细,会交叉验证你提供的信息,填得越“假”,被识破的可能性越大。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身份验证。现在很多平台都会对接各种实名认证系统,比如人脸识别、银行卡绑定、社保公积金查询等。如果你在这些验证环节出现问题,比如人脸识别不通过,或者银行卡信息与实名信息不一致,甚至是绑定了不支持的卡种,这些都会直接导致你无法继续申请。我接触过不少客户,因为注册账号时用的姓名和身份证上的不一致,哪怕只差一个字,都会造成后续的验证失败,最后也只能放弃。
拍拍贷的风控模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根据市场变化、国家政策、以及平台自身的数据反馈不断调整。今天可能还能借到的,明天政策一变,或者模型权重一调整,你就可能借不到了。我记得前几年,很多平台对“多头借贷”的容忍度还比较高,但随着监管趋严,对这类情况的限制越来越大。所以,有时候你觉得“我上次还能借”,这次就不行了,很大可能就是风控模型在“进化”。
此外,有时候也确实存在一些“运气”的成分。比如,在你申请的时候,正赶上平台系统升级,或者某个时段的信贷额度特别紧张,这种情况下,即使你的条件符合,也可能因为系统原因或者额度原因而被延迟处理,甚至暂时无法借款。我之前碰到过一个客户,明明条件都非常好,但他那天申请的时候,正好是平台的“风控高峰期”,大量的申请涌入,系统处理不过来,结果被拒了。后来他换了个时间再试,就通过了。这事儿也不能完全归结于“运气”,更是一种概率上的波动。
这里顺带提一句,如果你反复申请都被拒绝,那建议先停一停,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信用状况和信息填写是否有问题,而不是一个劲地去“试”,频繁的申请记录本身也可能在征信报告上留下负面影响,被一些更严格的风控系统识别出来。
现在大数据风控,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用户进行“标签化”处理的基础上。平台会根据你的各种行为数据,给你打上各种标签。比如,你是“学生群体”、“蓝领群体”、“高频借款用户”、“近期还款压力大用户”等等。有些标签,比如“学生群体”,虽然不一定都是负面,但在一些平台的模型里,可能就被归为“低收入”、“还款能力不稳定”的类别,导致通过率降低。
我还见过一些客户,他们日常的消费习惯被识别为“冲动消费”、“非理性消费”,例如频繁buy不必要的电子产品,或者经常在网上buy高价值商品但没有稳定收入来源。这些行为模式,都会被风控模型捕捉,并可能形成负面标签。你想想,一个经常buy高价商品但账单却显示收入不高的人,风控系统自然会怀疑其还款能力。这和你是否“有钱”没直接关系,而是你消费行为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所以,有时候即使你征信干净,收入流水也尚可,但如果你的用户画像,被贴上了某些“不被平台喜欢”的标签,比如“高风险行业从业者”、“职业不稳定”、“社交圈不佳”等等,这些都可能成为你无法在拍拍贷借款的原因。这些都是在数字画像中,一些“不易察觉”但却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