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盈率多少比较合适?一个“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市盈率多少比较合适?一个“过来人”的经验之谈_https://m.fsyjjx.cn_期货如何开户_第1张

“市盈率多少比较合适?”这个问题,说实话,从业这么些年,见的次数多了,但要给一个标准答案,那真是太难了。这就像问“一顿饭吃多少饭算饱”一样,看人,看胃口,看这饭是什么做的。股票市场更是复杂,什么时机、什么行业、什么公司,这数字背后都藏着故事。

市盈率的“面孔”

市盈率(PE)这个东西,简单粗暴地说,就是股价除以每股收益。理论上,它告诉你,按照公司现在的盈利能力,需要多少年才能“赚回”你买这股的钱。听起来挺直观的,对吧?但实际操作起来,这玩意儿就像个变色龙,不同环境下呈现出不同的面孔。

很多人上来就问“PE低于20是不是就安全了?”,或者“XX行业PE都在50,是不是这公司估值低?”。我只能说,这些都是表面的观察。比如,一个PE很低的周期性行业,你可能觉得便宜,但如果恰好行业进入下行通道,那这“便宜”可能只是一个陷阱,等着你进去“站岗”。反过来,一个高PE的科技成长股,短期内可能看起来贵得离谱,但如果它所在的赛道想象空间巨大,技术壁垒够高,未来增长又够快,那这个高PE可能就变成了“成长贴息”,未来还能给你带来惊喜。

我记得大概十年前吧,新能源汽车刚刚开始有点起色,很多相关公司的PE都高得吓人,当时很多人觉得不理解,觉得这估值太离谱了。但回过头看,那些真正抓住了行业发展机遇的公司,即使当初PE高达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后来的涨幅也远远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这就是我说的,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数字去衡量一切。

行业与增长的“魔咒”

所以,谈到市盈率多少比较合适,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行业属性。不同行业的盈利模式、增长速度、风险程度都不一样,自然估值逻辑也不同。

像一些成熟的、现金流稳定的公用事业或者消费品行业,它们通常增长比较缓慢,但风险也相对较低,这类公司的PE可能普遍不高,一个十几倍的PE就很常见,甚至更低。这时候,如果一家这类公司PE突然飙升到很高,那反而需要警惕了,可能预示着市场对其增长的预期发生了变化,或者出现了非理性炒作。

而像科技、医药、或者一些新兴产业,它们往往处于快速扩张期,盈利能力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增长潜力也巨大。这类公司,我们常常看到PE高达几十倍、上百倍,甚至没有PE(因为还在亏损)。这时候,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说它“贵”,而要去深入分析它的技术、市场份额、增长驱动力等等。我接触过一些在香港上市的科技公司,它们的PE估值确实比A股同类公司高不少,但它们的商业模式和全球扩张能力,确实支撑了这种估值。

关键在于,你对这家公司未来增长的判断。如果一个公司,你可以 reasonably 预测它未来三年每年都能保持20%以上的增长,那么即使它现在PE是40倍,折算一下未来三年的PE,可能就只有20倍左右了,这反而显得“不贵”了。

盈利质量的“隐忧”

除了行业和增长,我特别看重的是盈利的“质量”。一个公司的PE低,可能是因为公司真的便宜,也可能是因为它的盈利本身就有问题,或者说,它的盈利难以持续。

我见过很多公司,账面利润很高,但一看现金流,发现很多利润并没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现金。比如,应收账款一年比一年高,说明客户付款慢,或者有压货的情况。再比如,大量的存货积压,说明产品可能不好卖。这些都会影响公司盈利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

我曾经分析过一家制造业公司,它的PE看起来不高,但我们发现它的销售毛利率一直很高,可是公司的现金流却很差,而且存货周转率非常慢。深入了解后发现,公司为了维持高毛利,采取了比较激进的销售策略,给了经销商很大的账期,甚至存在“假销售”的情况。这种时候,低的PE反而是一个警示信号,提醒你这个“便宜”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大的风险。

所以,在看PE的同时,我一定会去翻公司的财报,看它的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特别是关注应收账款、存货、预收账款的变化,以及经营性现金流的情况。只有当盈利是“真金白银”的时候,PE这个数字才更有意义。

市场情绪与“泡沫”

当然,也不能忽视市场情绪这个巨大的影响因素。有时候,即使公司基本面不错,但如果整个市场处于牛市高潮,大家情绪高涨,什么股票都敢往上炒,那PE多少都会被推高。反之,在熊市低迷的时候,即使是好公司,也可能被低估,PE显得非常低。

我记得2015年那轮牛市,很多创业板的公司PE都炒到了几百倍,现在回想起来,那确实是有些疯狂的。当时很多普通投资者,根本不关心什么PE,看到涨就追,生怕错过行情。结果呢?泡沫破裂后,很多当初疯狂上涨的公司,股价腰斩甚至更多,PE也从几百倍跌到了几十倍,甚至有的跌到个位数。

所以,市盈率多少比较合适,也需要结合当前的市场整体环境来看。在牛市高位,即使是行业内看起来合理的PE,也可能存在泡沫;而在熊市低谷,那些看起来PE很高的优质成长股,反而可能是布局的好机会。我接触的很多机构投资者,他们的估值模型里,都会有一个“市场情绪因子”,虽然这个东西很难量化,但实实在在影响着市场定价。

举个例子,我曾经参与过一家医药公司的IPO项目,这家公司在当时医药板块相对冷清的时候上市,PE不高,但它的产品管线非常有前景,而且公司的管理层也比较务实。当时我们判断,虽然短期内市场不一定立刻给高估值,但只要公司研发顺利,未来几年市场情绪一旦好转,它的PE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事实证明,我们当时的判断是对的。

经验与“常识”的结合

那么,到底有没有一个“普适”的范围呢?如果非要我说,我会说,对于绝大多数的A股上市公司,如果其市盈率处于15-30倍之间,并且具备稳定的盈利增长和合理的现金流,那么这个估值区间通常是比较“安全”或者说“合理”的。但请注意,这只是一个非常粗略的参考,绝不能作为唯一的判断依据。

对于高成长性的行业,比如科技、生物医药,PE如果能保持在40-60倍,并且其增长速度能够覆盖这个PE,那也未必算贵。而对于一些夕阳产业或者周期性行业,PE在10倍以下,甚至更低,可能才是正常的。我有时候会参考一些指数的整体PE,比如沪深300的PE,当它处于较低位置时,往往意味着市场整体可能被低估了,反之亦然。

我一直认为,投资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被一两个数字绑架。多花时间去研究公司,去理解它所在的行业,去判断它的未来。PE只是一个工具,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当你真正理解了公司,自然就知道,对它而言,市盈率多少比较合适了。

这些年,我参与过不少股权投资和二级市场交易,也踩过一些坑。记得有一次,我买了一只曾经非常热门的“概念股”,当时它的PE已经非常高了,但我被它的“故事”和短期的涨幅蒙蔽了,觉得它还能涨。结果,市场风格一变,或者公司本身业绩不达预期,股价就一泻千里。那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再好的概念,没有扎实的业绩支撑,再高的PE,最终都会回归到价值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