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自贸区为什么落选?我们来捋一捋

期货保证金 (2) 20小时前

兰州自贸区为什么落选?我们来捋一捋_https://m.fsyjjx.cn_期货保证金_第1张

“兰州自贸区为什么落选?”这个问题,在业内人士圈子里,其实已经讨论了好些年了。很多人觉得兰州有这么好的地理位置,加上“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的节点城市,怎么就没能像一些内陆城市一样,抓住自贸区的机遇呢?今天就想结合我这些年接触的一些项目和观察,跟大家聊聊,希望能从一个更贴近实际的角度,来梳理一下这里面可能的一些原因,不是什么guanfang定论,纯粹是基于经验的推测和判断。

“落选”背后的逻辑:地理位置与现实需求

首先得说,兰州地理位置的优势,我们是承认的。作为连接东西的重要枢纽,这毋庸置疑。但自贸区,尤其是在初期设立时,它考察的维度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不光是看你有没有“区位优势”,更看重的是你的“腹地经济”是否够支撑起一个自贸区的运作。兰州周边的产业基础,包括贸易量、投资活跃度、国际化程度,跟东部沿海那些已经成熟的自贸区比,确实还有不小的差距。

简单举个例子,我们之前有个项目,想在西北地区拓展一些高端装备的进出口业务。当时考察了好几个城市,包括兰州。在跟当地的商务部门沟通时,能感受到他们发展国际贸易的意愿很强,也很努力。但是,真正能够承接这些高端产业所需的物流、金融、法律服务配套,以及与之配套的高净值人才,兰州当时在这些方面的成熟度,就跟沿海地区差了不少。自贸区不是一个孤立的点,它需要一个强大的经济生态系统来支撑。

我们都知道,自贸区最重要的就是制度创新和要素流动。要素流动,特别是人才、资金、信息,得有足够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如果一个地区经济体量不大,对外贸易额不高,外向型企业数量有限,那么一个自贸区即使批下来,也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甚至可能成为一个“空中楼阁”。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是“落选”,不如说是时机和条件还没完全成熟。

产业基础:是“加分项”还是“硬约束”?

说到产业基础,这才是我们判断一个地区是否适合设立自贸区的关键。兰州作为老工业基地,有它的特色,比如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这些产业确实体量不小,但在全球化和自贸区的框架下,它们对“制度创新”和“规则对接”的需求,跟那些以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可能不太一样。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你想做生物医药的进出口,需要的是快速的通关、低税率的药品进口、以及相关的研发和检测能力。而兰州的传统产业,可能更关注的是大宗商品的进出口,或者在现有生产环节的优化。这些需求,未必能立刻在一个全新的自贸区框架下得到最好的体现。而且,我们之前在帮一些欧洲的农业机械制造商谈西北市场时,发现他们最看重的是当地的实际buy力、售后服务网络,以及融资便利性。这些东西,不是光靠一个“自贸区”的牌子就能瞬间解决的。

当然,这也不是说兰州的产业就没有优势。但对于自贸区的申请来说,国家层面肯定会综合考量。如果一个地方的产业结构,更偏向于内需驱动,或者说其国际贸易的主要驱动力集中在某些特定领域,那么在申请自贸区时,它的“普适性”优势就会打折扣。我们接触过的其他一些内陆城市,比如成都、重庆,它们之所以能够成功设立自贸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并且在吸引外资、发展国际贸易方面有长期积累的成功案例。

营商环境与对外开放的深度

营商环境,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自贸区最核心的价值,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促进贸易便利化。这需要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监管体系、服务网络。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兰州接触一家想要设立研发中心的外资企业。他们在谈到落地过程中,最关心的几个问题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如何?外籍人才引进的便利程度怎么样?外汇管理的灵活性强不强?这些问题,恰恰是自贸区最能体现优势的地方。如果一个地方在这些基础性的营商环境方面,还存在一些与国际通行规则不完全对接的地方,那么即使批了自贸区,也很难真正吸引到那些国际化的企业和项目。

而且,对外开放的深度,也很关键。这不仅仅是说有没有对外贸易,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在推动对外开放方面,有多大的决心和魄力去改革。比如,在审批流程上能不能进一步简化?能不能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投资政策?能不能主动去对接国际规则?有时候,不是我们“落选”了,而是我们的准备还没有那么充分,或者说,还有一些更根本性的改革需要去推进。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倡议下的新机遇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倡议,给兰州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这一点我们是毋庸置疑的。但自贸区和“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倡议,虽然有contact,但又不完全等同。自贸区的设立,更侧重于在特定区域内,通过制度创新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效率。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兰州在“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倡议下,更多地扮演的是一个“通道”和“节点”的角色。它连接着国内市场和中亚、西亚地区。这种角色,通过建设国际无水港、发展跨境物流、提升口岸功能等方式,同样可以实现。不一定非要通过一个“自贸区”的牌子来完成。

我见过很多做中欧班列生意的公司,他们在兰州设立运营中心,业务做得风生水起。他们需要的,可能就是高效的物流协调、便捷的报关手续、以及稳定可靠的国际运输网络。这些,可以通过在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进行政策升级来达到。所以,没有设立自贸区,并不代表兰州在对外开放和国际贸易上就没有作为,而是说,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可能更多元化。

政策导向与区域平衡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的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和区域平衡。自贸区的设立,是一个全国统筹的战略部署。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国家肯定会优先考虑那些最能代表国家整体对外开放战略方向、经济辐射能力最强、改革决心zuida、而且能够形成示范效应的地区。

我们看到,第一批自贸区集中在沿海,是必然的。后续向内陆延伸,也是有其内在逻辑的。但每一个批次,都有其侧重点。对于西北地区,国家可能有其他的考虑,比如通过国家级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其他形式,来支持其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这并不意味着对兰州不重视,而是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支持重点和方式。

我们当时也在关注一些其他内陆城市的申请情况,你会发现,那些成功获批的城市,往往在申请材料中,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其在特定产业领域(比如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的国际化优势,并且能拿出非常具体的制度创新方案。兰州如果想在未来的自贸区申请中有所突破,可能需要更深入地挖掘自身的产业优势,并结合国家战略,拿出更具说服力的方案。这是一种“练好内功,伺机而动”的策略。

总的来说,兰州自贸区为什么落选,与其说是一个“落选”,不如说是一个“未达标”或者“待成熟”。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从产业基础到营商环境,再到国家层面的战略考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随着“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倡议的深入推进,兰州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依然拥有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未来的路怎么走,关键还是看自身的改革力度和开放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