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琳为什么退出聚成?这个问题,圈子里时不时会有人提起,尤其是一些当年跟着聚成走过那段峥嵘岁月的老朋友,心里多少有些感慨。很多人把这解读为某种“高层动荡”或者“战略分歧”,但我觉得,很多时候,事情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也更微妙,不能简单地用一两个标签去概括。这其中牵扯到的,既有个人成长的轨迹,也有时代变迁的印记。
聚成当年作为国内企业培训领域的“黄埔军校”,风头一时无两。刘松琳先生在那段时间,无疑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对于企业管理、组织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也确实带领聚成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过,任何一家企业,尤其是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里,都需要不断地迭代和转型。特别是当市场风向开始转变,客户需求也在升级的时候,原有的模式和打法就可能遇到瓶颈。
我还记得大概是08、09年那会儿,国内经济环境开始出现一些变化,企业的经营压力也随之增大。这个时候,培训的需求本身也在发生变化。客户不再只是单纯地追求“讲师的个人魅力”或者“课程的体系化”,而是更关注培训能否真正解决实际经营中的痛点,能否带来可衡量的ROI(投资回报率)。这种转变,对聚成这样的平台型公司,以及像刘松琳先生这样的核心人物,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当一个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而内部的战略和执行节奏又没能及时跟上时,高层管理者的压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在一个以创始人或核心人物个人IP为重要驱动力的平台,如果创始人自身的理念、精力或者对未来方向的判断,与公司发展的客观需要产生偏差,那么选择“离开”,有时候反而是对双方都更负责任的一种方式。
另一个角度,咱们得看“平台”和“个人”的关系。聚成最核心的价值,就是那个汇聚了众多优秀讲师和课程的平台。刘松琳先生无疑是这个平台的缔造者和关键性人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台自身的生命力,以及平台上其他优秀讲师的成长,都会对“核心人物”的角色产生稀释。大家可能会开始思考,自己是在为“聚成这个平台”工作,还是在为“刘松琳个人”提供支持?
在行业里,我们见过不少类似的情况。当一个平台足够强大,能够吸引并留住一批有才华、有思想的个体时,这个平台本身就会成为一种吸引力。而当这些个体自身的成长速度,或者他们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设想,与平台现有的轨道产生差异时,这种“裂痕”就可能出现。一些有实力的讲师,他们可能更希望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或者想去尝试一些更具创新性的培训模式,而平台出于稳定性和整体性的考虑,未必能完全满足。
我曾经参与过一个项目,当时我们引进了一位非常知名的咨询专家,他在业内口碑极佳,有自己的独特方法论。但后来因为公司整体战略的调整,他的独立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最终选择了离开,去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这种“个人IP”与“平台”之间的张力,其实在很多行业都普遍存在。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企业培训市场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演进。从早期的线下封闭式培训,到后来的线上直播、混合式学习,再到如今的知识付费、社群运营,每一步的转变都对原有格局产生了冲击。聚成当年以其线下大规模培训的模式,抓住了市场发展的黄金期。但是,当线上化、碎片化、个性化成为趋势时,如何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就成了关键。
我记得当时的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参与者,他们可能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得非常深入,或者在技术应用上更具优势。例如,一些企业开始寻求更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标准化的课程。这要求培训机构不仅要有优秀的讲师,更要有强大的咨询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聚成这样的大平台,如何快速响应和调整,是面临的巨大考验。
我当时也在关注一些培训公司的转型案例。有些公司通过内部孵化新的业务部门,有些则通过并购或投资的方式来拓展新的能力。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必然会伴随着一些原有核心团队成员的选择和变动。刘松琳先生在这个节点上的离开,很可能也是他对于这种市场变迁下,自身角色和价值实现方式的一种重新考量。
讲了这么多宏观的行业和市场变化,其实回到“人”本身,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就像一棵树,从发芽、生长到结果,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在聚成最辉煌的那些年,刘松琳先生无疑是扮演了那个“擎天柱”的角色,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智慧。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当他个人的精力、兴趣、对于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发生变化时,选择“放手”或者“探索新的领域”,都是一种非常自然的个人成长轨迹。
有时候,我们在分析这类事件时,很容易陷入“谁对谁错”、“谁是谁非”的二元对立思维。但实际上,很多时候,这只是不同阶段不同选择的结果。他可能觉得,自己在聚成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是时候去做一些新的尝试,去验证一些新的想法,或者去享受一段不同于创业和经营的时光。
我也认识一些和刘松琳先生有过交集的朋友,他们普遍的评价是,他对行业有热情,有见解,也付出了很多。所以,当他离开聚成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祝福”和“尊重”,而不是“批判”。这背后,可能只是一个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在审视了公司发展的阶段、自身的能量与愿景之后,做出的一个审慎的决定。
时至今日,再回看刘松琳为什么退出聚成,我想,这更多的是一个关于个人选择与时代机遇交汇的注脚。聚成依然在运作,刘松琳先生也可能在教育或者咨询领域有着新的布局。行业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新陈代谢,个体的发展也总是在流动和变化中寻找新的方向。
对于业内而言,刘松琳先生的离开,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企业发展、高层变动以及个人职业选择的样本。它提醒我们,再强大的平台,也需要持续的创新和变革;再杰出的个人,也需要审时度势,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市场的风总是会变,而真正能在这股风中屹立不倒的,是那些能够顺应趋势,并始终保持自我认知和发展动能的组织和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