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制如何布局

期货保证金 (3) 12小时前

双轨制如何布局_https://m.fsyjjx.cn_期货保证金_第1张

很多人谈到双轨制如何布局,总觉得是个很玄乎或者很固定死的模式,好像有个万能公式套上去就行。其实不是,每个公司、每个业务场景下,双轨制的理解和落地,都有其独特性。我见过太多把双轨制搞得既复杂又无效,钱没少花,人也没激励到位,反而弄巧成拙。说白了,双轨制的核心是激励,是如何设计一套机制,让不同人群、不同诉求的人,都能在这个体系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想把这事儿做明白了,得从源头说起。

双轨制布局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要做?

咱们先别急着说什么怎么布局,得先想清楚,做双轨制如何布局,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我看来,主要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团队的活力和成长。当一个团队或者一个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单纯的晋升通道可能就饱和了,或者说,不是所有有贡献的人都适合走管理这条路。有些人技术特别牛,或者销售能力极强,但他们可能根本不想当领导,也不适合当领导,可他们同样创造着巨大的价值。双轨制,就是给这样的人提供一个“技术通道”或者“专家通道”,让他们在专业领域持续深耕,也能获得和管理层相匹配的荣誉和回报。这能留住核心人才,也能激励大家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

第二个,就是业务的多元化和风险对冲。有时候,一个公司可能有几个非常重要的业务线,或者有几个有潜力的增长点。如果这些业务都挤在一个“主轨”上,很容易出现资源分配不均、或者决策过于集中的问题。双轨制可以让你在公司战略层面,就为不同的业务线或发展方向,预留出独立的“轨道”。比如,公司主体业务在“主轨”,新业务、创新业务可以在“创新轨”上,这样可以让新业务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不受主轨太多束缚,也更容易获得针对性的资源和支持。当然,这里面有个平衡,不能完全割裂,要保持信息和资源的流动。

我亲身经历过一个项目,一开始就把所有的研发力量都压在一个项目上,结果项目经理能力强,技术骨干也到位,但项目一旦遇到瓶颈,整个团队就卡住了。后来公司意识到这个问题,才开始考虑是否要分拆出一条“研发创新通道”,给新的技术方向提供独立空间。那个时候才真正理解,双轨制布局,其实是对公司战略和人才结构的一种前瞻性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加个副标题”。

常见误区与纠偏:别想当然

提到双轨制如何布局,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照搬”。看到别人家公司这么做,觉得挺好,就直接套过来。结果呢?别人家的双轨制可能对应的是一套成熟的任职资格体系、绩效评估体系,还有相应的薪酬激励政策。你只是把“技术序列”和“管理序列”喊出来,但底下对应的评估标准、晋升通道、奖金分配,全都是沿用的老一套,那自然是没法形成真正的激励效果。

还有一种误区,就是把双轨制当成“保底”或者“安慰剂”。觉得混不下去或者不想走管理路的人,就往专家线塞。这样做,非但不能激励,反而会稀释专家的含金量,让真正有能力、有潜力的技术专家觉得不被尊重。双轨制的专家通道,应该是选拔制的,是对某个领域有突出贡献、有持续成长潜力的人设立的,而不是一个“收容所”。

我见过一个公司,他们搞了个“高级工程师”和“总监”两条线。初衷是好的,希望鼓励技术人才。但问题是,高级工程师的薪资天花板,远低于刚入行的总监助理,而且,晋升到最高级“资深首席专家”的路径,对业务贡献的要求模糊不清,很多时候还是看你在公司呆了多久,以及有没有“人脉”。结果,真正有才华的工程师,要么跳槽去外面找更好的平台,要么被逼着硬着头皮走管理路,最后成了不称职的管理人员。这种布局,就是典型的“伪双轨制”,看着热闹,实则内耗。

布局的起点:明确双轨的“独立性”与“关联性”

既然要说双轨制如何布局,那我们得从头梳理一下。首先,你得明确,你要建立的是几条“轨道”?最常见的当然是管理通道和专业通道。但有时候,根据业务特点,还可以有其他通道,比如销售通道、市场通道、甚至是项目管理通道。关键在于,这些通道之间要有清晰的界限,但又不能完全独立,必须有合理的衔接和转化机制。

我理解的“独立性”,是指每一条轨道都有其独立的评价标准、晋升机制和发展路径。比如,管理通道看的是领导力、团队管理、战略规划能力;专业通道看的是技术深度、创新能力、行业影响力。它们不应该用同一套标准去衡量。如果还用管理者的标准来评价一个顶级技术专家,那肯定是不公平的。

而“关联性”也很重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在公司整体的薪酬体系和职级体系中,同等水平的管理者和专家,应该有大致相当的薪酬范围和地位象征。不是说因为是“总监”就一定比“首席专家”高一截,而是看他们在各自轨道上的贡献和影响力。第二,要有合理的跨轨转化和任职可能性。比如,一个表现出色的技术专家,如果他有意愿、也有能力,应该有机会向管理岗位转化;反之亦然,一个有一定管理经验,但更擅长某一领域技术的研究员,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回到专业技术岗位。

我们公司在推行“双轨制”的时候,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梳理这个“关联性”。最开始,我们内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当官的”比“干活的”待遇好。后来在设计双轨制时,我们建立了一个“贡献度模型”,把管理贡献和专业贡献都量化,再结合市场薪酬水平,来确定不同级别、不同轨道的薪酬区间。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也引发了很多争论,但总算是把“钱”这个核心激励因素给理顺了。

关键要素:任职体系、评价与激励

当明确了要布局双轨制如何布局,并且梳理清楚了它的底层逻辑和基本原则之后,具体到执行层面,有几个关键要素是绕不过去的。

首先是“任职体系”。这就像是给每一条轨道铺上“轨道石”。你需要定义清楚每一条轨道上,不同级别的岗位名称、职责描述、能力要求,以及每一级之间的晋升条件。这不像是在公司内部随便喊一个“高级工程师”就能搞定,而是要有一套非常细致和量化的标准。比如,一个“高级工程师”需要具备哪些技术功底?能独立负责什么级别的项目?在团队里扮演什么角色?而到了“资深专家”或者“首席科学家”,又有什么更高的要求?这些都得写清楚,并且公开透明。

其次是“评价体系”。任职体系定了“目标”,评价体系就是“怎么衡量你有没有达到目标”。这就需要设计一套公平、有效、且有区分度的评价方法。对于管理通道,可能更侧重于绩效指标、团队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于专业通道,则可能更侧重于技术成果、创新贡献、行业影响力、知识分享等。而且,评价不应该只看结果,过程中的努力和成长也应该被纳入考量。我个人的经验是,评价的环节,一定要引入多维度,比如直接上级评价、同事评价、下属评价,甚至客户评价,形成一个360度的反馈。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就是“激励体系”。有了任职和评价,最后一步就是“奖惩分明”。这里的激励,不光是钱,也包括晋升、培训机会、项目参与权、甚至是荣誉称号。对于走专业通道的人,除了有竞争力的薪资,还可以考虑项目奖金、技术成果奖、专利奖励,甚至是对他们参与的创新项目进行股权激励。对于管理通道,则侧重于基于团队业绩的奖金、年终分红、以及晋升到更高管理层位的机会。而且,激励要做到“有区分度”,对贡献大的人,给予明显高于平均水平的回报,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公司给一位在某个核心技术领域做出突破性贡献的专家,颁发了一个“年度技术创新大奖”,奖金丰厚,还给了他一个公开的表彰大会,邀请了行业内不少知名人士。这件事在公司内部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很多年轻的工程师都表示,看到了在专业领域深耕的希望和价值,这比单纯给他涨工资更能激发大家的士气。

实践中的调整与优化:永无止境

即便设计了一套完美的双轨制如何布局方案,真正落地之后,你就会发现,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在变,公司战略在变,人才需求也在变,所以双轨制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

我见过太多公司,把双轨制设计好之后就束之高阁,几年都不去碰。结果,最初设定的标准过时了,评价体系跟不上业务发展了,激励的吸引力也大大降低。这时候,双轨制非但不能成为激励的工具,反而可能成为阻碍人才发展的“紧箍咒”。

所以,我的建议是,要建立一个定期的审视和调整机制。比如,每年对整个双轨制体系进行一次全面评估,看看它是否依然符合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否能有效地激励到不同群体的人才,评价标准是否客观公正,激励措施是否到位。在评估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反馈,了解他们在使用这个体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双轨制,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就像我们公司,最初我们只分了管理和技术两条线,后来随着公司业务的拓展,我们又根据市场营销、产品设计等不同职能,引入了更细分的专业通道。而且,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也发现,单纯的技术培训已经不够,还需要加入领导力、沟通能力、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软技能培训,让不同轨道的人都能获得全面的成长。这是一个持续学习和迭代的过程,没有所谓的“一劳永逸”。

总而言之,双轨制如何布局,不是一个简单的表格或者制度,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战略、人才、组织、文化等多个层面。只有真正理解了它的核心价值,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打磨和优化,才能让它真正地为公司发展赋能,为人才成长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