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年抢票这么难?老票务人聊聊那些“看不见的硝烟”

为什么今年抢票这么难?老票务人聊聊那些“看不见的硝烟”_https://m.fsyjjx.cn_股指期货保证金_第1张

又到一年抢票季,朋友圈里怨声载道:“我这是投了多少个‘缘’啊?一张票都没抢到!” 问遍了身边的朋友,大家普遍反映,今年的抢票难度系数简直是指数级上升。往年或许还能靠着“手速”和“网速”搏一搏,今年感觉就像是被大数据玩弄于股掌之间,不管你怎么努力,好像都有股无形的力量在阻碍你。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大家集体运气不好,还是真的有什么门道我们没摸清?

“黄牛”的进化与“科技”的滥用

说起抢票难,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黄牛”。确实,黄牛一直是影响票务市场公平性的毒瘤。但今年感觉不太一样,不仅仅是黄牛多了的问题,而是他们“技术含量”似乎又上了一个台阶。我记得前几年,黄牛可能还是一些人蹲守在电脑前,熟练地操作着各种购票软件,速度快点就能抢到。现在呢?我接触到的不少票务系统后台,那种异常请求的峰值,简直是触目惊心的。很多都是以毫秒级的速度完成的“机器刷单”,这不是靠人脑能反应过来的。

所谓“机器人抢票”,其实就是利用了各种自动化脚本和程序。它们模拟用户的操作,但速度远超人类。想想看,当你在那里心跳加速,手指飞快敲击键盘时,另一边可能已经有成千上万的“虚拟手指”在疯狂点击了。而且,这些“机器人”还能通过代理IP、模拟浏览器环境等方式,尽量绕过website的安全检测。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抢”了,而是“工业化生产”式的抢票。

更令人头疼的是,这些自动化工具的门槛也在降低。过去可能需要懂点编程的人才能开发,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各种“guanfang认证”、“包成功”的抢票软件,虽然价格不菲,但总有人趋之若鹜。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买到票的人沾沾自喜,没买到的则觉得平台不公,然后又想着用花钱买“加速包”或者更高级的工具来对抗。这就像一场技术竞赛,而我们普通用户,往往是站在跑道外看热闹的那个。

平台策略与“大数据”的博弈

除了“外挂”的干扰,平台自身的策略调整,也可能是今年抢票难度增加的重要原因。一些平台为了缓解瞬时压力,或者所谓的“优化用户体验”,会采取一些更复杂的购票流程。比如,随机的图形验证码、需要跳转的二次验证、甚至是为了防止机器人而设置的“模拟点击”环节,这些本意是好的,但往往也给普通用户增加了操作难度,而那些精心设计的机器人程序,反而能更轻易地绕过。

我曾经参与过一些票务系统的测试和优化工作,深知里面的复杂性。平台方也在不断升级防作弊系统,但这就跟矛和盾的关系一样,总有人在钻空子。今年很多平台似乎在“限制ip”、“限制设备”这些层面上做得更严格了,但反过来看,这可能也逼得黄牛或者有需求的个人,去使用更多、更隐蔽的代理服务器和虚拟机,使得流量分析变得更加困难。

而且,现在很多平台都有自己的“会员体系”和“积分系统”。虽然guanfang宣称这只是为了回馈用户,但有时候你很难说,是不是在某些关键时刻,这些“非公开”的因素会影响到最终的购票结果。比如,你是不是一个“活跃用户”,你是不是经常buy同一类票务,这些数据背后,会不会被算法用来“优先”或者“延后”你的购票请求,谁也说不准。这种“大数据”下的不确定性,才是最让人抓狂的。

“一票难求”的供需失衡

当然,回到最根本的层面,今年大家之所以觉得抢票难,最直接的原因还是“供不应求”。特别是对于一些热门的演出、体育赛事,甚至是节假日期间的交通票务,需求量总是远远大于供应量。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愿意为高质量的文化娱乐体验付费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本身就放大了“稀缺性”。

我接触过一些演唱会主办方,他们也曾抱怨过,明明已经加了很多场次,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粉丝的需求。这种情况,无论是什么样的购票系统,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人多票少”的矛盾。这种供需失衡,就像一个放大镜,把所有购票过程中的摩擦和不便,都变得格外突出。

而且,今年很多行业在疫情后都出现了“报复性消费”的现象,文化娱乐领域尤其明显。积压了很久的出行和观演需求,在今年集中爆发。所以,即使技术层面没有明显变化,光是涌入的buy者数量就足以让整个购票系统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种“需求井喷”,是所有技术手段都难以完全应对的。

对“技术赋能”的审视

说到抢票,不得不提那些“科技产品”的宣传。各种“智能抢票”、“加速包”层出不穷。我们公司也曾尝试过开发类似的功能,但后来发现,很多所谓的“加速”,其实是在玩一些规则边缘的游戏。比如,提前锁定一些“非公开”的抢票通道,或者在付款环节上做一些自动化处理。但这些操作,一旦被平台识别,就可能导致封号或者购票失败。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帮一个朋友抢一个非常热门的音乐节门票。我们用了市面上口碑最好的一个抢票软件,号称能够“优先通道”、“智能识别验证码”。结果呢?在最后一秒,网页卡住了,然后提示“您已退出购票队列”。事后我们分析,很可能是那个所谓的“加速”反而引起了平台的风控警报,导致我们的账号被临时限制了。这种“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并不少见。

现在回头看,很多时候我们对“技术”的期待,可能也存在一些误区。我们希望技术能帮助我们“战胜”规则,但往往忽略了,平台方也在不断进化,并且有更强大的技术实力来“维护”规则。与其把希望寄托在那些“非guanfang”的抢票技术上,倒不如更了解平台的规则,掌握一些基本的“人肉”技巧,比如提前填好信息、熟悉支付流程,甚至是在非高峰时段尝试,虽然可能效率不高,但至少风险更小。

给普通购票者的几点“实在话”

所以,回到“为什么今年抢票这么难”这个问题,我想说,这应该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黄牛技术的“升级换代”,平台防作弊策略的不断调整,以及最根本的“供需矛盾”在“后疫情时代”的集中爆发。对于我们普通购票者而言,想在这个“看不见的战场”中胜出,确实越来越难了。

我也经常被问到,有没有什么“秘诀”。说实话,我不太相信有什么“包治百病”的秘诀。我能给出的最实在的建议,就是“多手准备,认清现实”。第一,尽早关注guanfang信息,了解何时开始售票,售票规则是什么,有哪些guanfang渠道。第二,提前准备好账号信息、支付方式,熟悉购票流程。第三,如果有条件,可以尝试组队购票,多人同时on-line,增加概率。第四,不要过度依赖所谓的“抢票神器”,很多时候它们弊大于利。最后,如果实在抢不到,也不要过于沮丧,因为很多时候,这真的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是整个市场供需关系和技术博弈下的一个普遍现象。

当然,作为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也一直在观察这些变化。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能提供更公平、更高效的购票服务。比如,我曾设想过引入更智能的身份验证,或者优化票务的分配机制,减少“黄牛”的生存空间。但这些都需要平台、监管以及整个生态的共同努力。在这些改变发生之前,我们作为购票者,只能尽量做好自己的功课,然后,保持一份平常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