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为什么上涨?” 这个问题,别看简单,背后牵扯的脉络可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很多时候,大家一看到铜价、油价、或者粮食价格跳得凶,就觉得是哪个环节出了什么“猫腻”,或是市场“庄家”在操纵。其实,这个看法有点片面。更常见的,是各种力量交织在一起,推高了价格。就拿前阵子那个锌价的波动来说,不是某一个原因,而是好几个点叠加的效应。
首先,最最基础的,还是得看供和需。任何商品,只要需求旺盛,而供给又跟不上,价格往上涨那是自然规律。比如,大家都知道,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势头很猛,这直接带动了对镍、钴、锂这些金属的需求。我们公司做原材料采购的同事,去年就一直反馈,说锂矿石的价格真是“坐火箭”一样,年初说的是什么价,到年中就翻了好几倍,而且还不是说有钱就能立刻拿到货,还得排队,还得看供应商脸色。
供给端呢,就更是五花八门了。矿山开采需要时间,而且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新建矿区手续繁琐,成本也高。这就导致了,就算需求上去了,供给的反应速度也慢。有时候,一个矿区因为地质问题、或者劳工罢工,产量突然就下来一大块,这一下,市场上流通的货就少了,价格立刻就紧绷起来。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一个重要的铜矿供应商,因为当地山体滑坡,导致运输线中断了将近一个月,那段时间,国内的铜价那叫一个“涨得心惊肉跳”。
还有,季节性因素也不能忽视。像农产品,比如大豆、玉米,它有种植、收割的周期。如果某个季节天气不好,比如大旱或者洪涝,导致减产,那接下来的几个月,即便需求稳定,价格也肯定会上涨。我们平时和国内外的粮商打交道,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全球主要粮食产区的气候预报,这比任何技术分析都来得实在。
除了实实在在的供需,宏观经济大环境和金融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现在很多大宗商品,不单单是生产资料,它们也具有了金融属性。尤其是在全球流动性充裕的时候,大量的资金会寻找投资机会,而大宗商品,特别是那些期货市场活跃的品种,就成了香饽饽。
你想啊,当央行放水,利率很低的时候,大家手里的钱“不值钱”了,就想着买点什么能保值增值的东西。黄金、白银自不必说,原油、铜这些也一样,因为它们是经济活动的“血液”和“骨骼”,经济好了,它们的需求自然就大,价格就容易被推高。这部分资金的涌入,有时候会放大商品本身的供需矛盾,让价格波动看起来更剧烈。
我们有时候在分析市场的时候,也得关注央行的货币政策动向。比如,什么时候加息,什么时候降息,会直接影响到市场的资金成本和风险偏好。我们公司在做季度库存决策的时候,就得考虑这层因素。如果预期市场要收紧流动性,那我们可能会适当降低一些长期的原材料采购量,因为一旦资金链紧张,大宗商品价格很容易因为流动性退潮而下跌。
说到价格上涨,就不能不提地缘政治和各种突发事件。这些往往是市场最容易忽视,但影响最“一锤定音”的因素。战争、冲突、贸易制裁、甚至是一个国家政局的不稳定,都可能直接影响到某个大宗商品的供给。
比如,大家都知道俄乌冲突对全球能源市场和粮食市场的影响有多大。俄罗斯是主要的石油、天然气出口国,乌克兰也是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一旦这些地区出现动荡,原油价格立刻飙升,天然气价格也跟着往上涨,粮食价格更是成了“过山车”。我们当时就遇到过,一批从黑海地区运输过来的粮食,因为航运线路受阻,不得不绕道,耽误了好几个月不说,运输成本也增加了不少,最终到岸的价格比预期高出不少。
再比如,某些矿产资源高度集中的国家,如果国内出现政治动荡,即使该国生产能力没有直接受损,但投资者对未来供给的不确定性就会大大增加,这种预期本身就能推高价格。我们公司在和一些非洲地区的供应商打交道时,就经常会评估这类风险。有时候,一个总统大选的结果,都可能影响到我们下一季度的采购成本。
最后,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往往也伴随着全球经济周期的变化,特别是当出现“滞胀”苗头的时候。所谓滞胀,就是经济增长停滞,但同时通货膨胀又很高。在这种环境下,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和原材料,因为其刚性需求和对通胀的敏感性,往往会率先上涨,并且支撑着整体物价水平。
我们注意到,历史上很多次的大宗商品牛市,都与全球经济的扩张期或通胀期的初期相吻合。例如,2000年代初期的那一轮大宗商品超级周期,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了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快速工业化带来的巨大需求拉动,叠加了当时全球较低的利率环境。而近期的某些价格上涨,也有部分是受全球疫情后经济复苏带来的需求释放,以及供给侧改革和地缘政治风险叠加的影响。
说到底,大宗为什么上涨,就像在看一出复杂的大戏,有演员(供需),有导演(宏观经济),还有意想不到的“道具”(地缘政治事件)。我们在其中摸爬滚打,就是要学会同时关注这几个方面,并且理解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这中间也踩过坑,比如过度依赖某个单一供应商,或者对某项突发事件的预期判断失误,导致库存积压或供应短缺,损失也都不小。但每一次的经验,都是在告诉你,市场永远比你想的更复杂,也更真实。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