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农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命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流通方式转变、消费方式转变的新趋势,是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的现实要求,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五方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优化生产结构,提高农业供给质量
优化生产结构,首先要调整种植业结构。要扭转粮食生产持续低迷的局面,强化粮豆玉米复种,发展多种类型的生态粮经复合种植模式,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推进茶园、果园、菜园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调整畜牧业结构。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生猪、牛羊等优势特色养殖,优化养殖品种,推广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方式,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深化水产业结构调整。要推动淡水渔业转型升级,发展名优特色品种养殖,推进内陆渔业标准化改造,加快推进海洋渔业现代化发展,大力发展集约化生态养殖。
二、提升供给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提升供给效率,重点要深化农业科技创新。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农业关键技术攻关,推广应用优质高产新品种,发展智能化农业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推进农业机械化。要加大补贴支持力度,加快农业机械换代升级,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出率。
推进土地改革。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扩大优质供给,满足消费新需求
扩大优质供给,首先要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加快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要依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推进标准化绿色生产,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对健康、营养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发展品牌农业。要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品牌化,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拓展流通渠道,降低农业流通成本
拓展流通渠道,首先要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要加强产销对接,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交易市场,完善冷链物流和仓储设施。
发展产销一体化经营。要引导农业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等方式,降低流通环节费用和损耗,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要拓展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降低流通成本,拓宽农产品销售空间。
五、优化政策环境,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优化政策环境,首先要健全农业补贴制度。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加大对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健全农业风险保障制度。要加快建立健全农业良种补贴制度、补贴化保险制度,强化农业气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要落实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到户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和进城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确保农民从土地制度改革中获得实惠。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加强领导、齐抓共管、综合施策、久久为功。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因地制宜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确保改革取得扎实成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