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是指2007年至2008年期间,由于次贷市场的崩溃导致全球金融系统遭受重大冲击的事件。其中,次贷(Subprime)一词是指给予信用记录不良或收入较低的借款人的高风险贷款。
次贷危机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当时美联储降低了利率,促使银行和借款人大量借贷。为了满足需求,银行开始放宽借款标准,并向信用记录不良的借款人提供贷款,这些贷款被称为次贷。然而,由于借款人信用不佳或收入不稳定,这些次贷存在较高的违约风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次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许多贷款被打包成复杂的金融产品,被称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MBS)。这些MBS被出售给投资者,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等。然而,这些MBS未能充分披露其底层次贷的风险,并被高估了其价值。
2007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下滑,房屋价格下降,许多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违约率急剧上升。这导致许多持有这些次贷的金融机构遭受巨大损失,一些银行甚至面临破产。这进一步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恐慌和信心危机,导致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遭受重大冲击。
次贷危机的结果是全球金融系统的崩溃,许多金融机构面临破产或严重亏损。政府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来拯救这些机构,包括向金融机构提供救助资金、实施经济刺激政策和监管改革等。全球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失业率上升,股票市场崩盘,许多家庭失去了住房和储蓄。
次贷危机引发了对金融市场监管和风险管理的重新思考,许多国家对金融体系进行了改革,并加强了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此外,次贷危机还导致了对金融衍生品和信用评级机构的质疑,以及对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和风险传染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