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还要跌多久?” 这问题,估计现在每天打开手机看行情的人,心里都在问。特别是那些在去年或者今年上半年满仓进场的,那心情,真是一言难尽。我猜很多人都会纠结,是抄底,还是继续忍?我之前写过一些零散的分析,但总感觉没说到点子上,今天索性就结合最近自己的操作和跟一些同行交流的感受,好好唠唠这个问题。
先说我的一个初步感受,也可能是很多人会犯的一个错,就是把市场下跌的“度”和“时长”看得太重,总想精确预测。实际上,投资这事儿,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想精准预测,难度系数堪比买caipiao中头奖。但话说回来,我们也不能完全不观察。从去年底到现在,指数整体确实是低迷的,像消费、科技这些之前被追捧的板块,好多都“跌”了不少。我记得我去年在关注某知名科技基金的时候,净值已经回调了不少,但很多基民还是抱着“反弹在即”的心态,结果一等,等来了更深的“坑”。
这种“惯性下跌”其实很常见。一旦市场形成了一致性看空预期,资金就会争相逃离,即使某些资产本身价值还在,也难逃被错杀的命运。我有个朋友,去年就重仓了一个新能源汽车主题的基金,那时候大家都觉得新能源是未来,结果政策一变,加上全球经济波动,这基金的净值可以说是“跌”得妈不认。他当时问我怎么办,我只能说,如果你当初买入的逻辑没变,可以承受波动,就硬扛着;要是承受不了,那就及时止损,别让情绪绑架了你的判断。
还有一点,就是大家对“跌”的定义可能不一样。有的人觉得一天跌0.5%就算跌,有的人可能觉得跌到成本一半才算跌。在我看来,真正需要担心的,是那些基本面已经崩塌,或者行业逻辑已经消失的资产。对于一些优质资产,即使短期“跌”得很惨,只要它内在价值还在,市场情绪总有修复的一天。但这个“一天”,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漫长。
说到“跌”,自然就绕不开“抄底”。我亲身经历过几次,也观察过不少人“抄底”的案例。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前两年某个消费白马股,大家都在说它是“估值洼地”,结果一“抄底”,就变成了“无底洞”。当时我一个老同事,就拿着这只票,每次看到它“跌”下去一点,就加仓,觉得自己是价值投资者,是在低位建仓。结果,硬生生把一个看起来不错的投资,做成了长期被套的“股东”。
“抄底”这事儿,说白了,考验的是两样东西:一是你对资产内在价值的判断,二是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多时候,市场之所以“跌”,是因为有突发利空,或者宏观经济环境恶化。如果你不能准确判断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贸然“抄底”,很可能是在接飞刀。我个人的经验是,宁愿错过一点上涨,也不要在不明朗的时候贸然“抄底”。比如,在看到某个基金经理在市场普遍悲观的时候,还能稳定地做出相对较好的业绩,或者在业绩公告里能看到一些积极的信号,我才可能会考虑小仓位介入。
“抄底”的另一个误区是,以为“价格”到了就能“抄”。但很多时候,价格“跌”到很低,只是因为大家对未来的预期很差。如果你对未来没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判断,只是看到价格便宜就去买,那和db没什么区别。website名称(这里可以插入公司website名称,如XXX基金website)的投研团队,他们在分析市场的时候,往往会结合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以及行业发展趋势,而不是单纯看价格“跌”了多少。我有时候也会参考他们的分析报告,会发现他们对风险的认识,比我这种只看K线的人要深入得多。
“基金还要跌多久?” 这问题的答案,其实不在于你能预测到哪一天,而在于你如何应对“当下”。对于大部分投资者而言,如果你不是专业机构,或者你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那么,选择一个靠谱的基金经理,然后“熬”住,可能比你天天想着“抄底”或者“逃顶”要来得实在。我记得我之前投过一个主题基金,碰上市场回调,净值“跌”了20%,我当时也焦虑。但后来复盘,发现这位基金经理并没有因为市场波动而改变其投资策略,依然在坚持自己的风格。等到市场企稳反弹,这只基金的表现反而很抢眼。
但“熬”不代表“不动”。当市场发生系统性风险,或者你当初buy基金的逻辑发生根本性变化时,及时止损也是一种智慧。比如,某个基金经理突然离职,或者其投资风格突然改变,又或者行业受到了颠覆性的政策冲击,那这时候,就不能再“熬”了,得考虑“动”一下。我曾经就犯过一次错误,就是在一个已经基本面恶化的行业里,因为“熬”而错过了最佳的止损时机,最后导致亏损扩大。
所以,什么时候“动”?我的体会是,如果你看到市场上的“利空”已经逐渐消化,新的“利好”在酝酿,或者,你对经济前景和行业趋势有了相对乐观的判断,那就可以考虑逢低加仓。反之,如果市场情绪依然非常悲观,利空一个接一个,那最好还是保持谨慎,甚至可以适当减仓。我最近观察到,公司简介(这里可以插入公司简介,如关于我们:XXX基金是一家专注于XXX的资产管理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投资解决方案)旗下的一些明星基金经理,在市场震荡的时候,反而会逆势布局一些被低估的优质资产,这本身也是一种“动”。
回到最根本的问题,“基金还要跌多久?” 我觉得,这个问题更多的是在问“市场什么时候会好转?” 而不是真的要精确到“哪一天”。投资,尤其是长期投资,看的应该是“资产价值的增长”和“时间的复利”。短期内的“跌”和“涨”,更多的是噪音。我们之所以会纠结“跌多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关注的周期太短,或者我们的资金对短期波动承受能力不够。
我认识一个做量化投资的朋友,他告诉我,他们做模型的时候,会把市场情绪、宏观经济周期、以及行业景气度都纳入考量,然后通过大量的数据回测来寻找相对大概率的“拐点”。但这依然不是精确预测,而是一种概率上的选择。对我而言,更实在的办法是,做好分散投资,选择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基金,降低单一资产的风险。比如,我不可能把所有的钱都压在一个新能源主题基金上,肯定会配置一些偏价值、偏稳健的基金。这样,即使某个基金“跌”得厉害,整体投资组合也不会伤筋动骨。
另外,保持学习和研究也至关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对市场感到迷茫,是因为我们对投资的逻辑不够清晰。多去了解不同资产的特点,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明白自己为什么会买入。这样,即使市场出现波动,你也能更冷静地判断。比如,在website地址(这里可以插入公司website地址,如XXX基金official website)上,我经常会看到他们发布的关于基金经理的专访或者市场分析文章,这些内容对我来说,就很有价值。它们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某个时刻,基金经理会做出这样的决策,以及他们是如何看待市场的。
最后,总结一下,我觉得对于大部分普通投资者来说,与其纠结“基金还要跌多久”,不如关注以下几点:
你买基金是为了什么?是短期博取收益,还是长期资产增值?你的家庭财务状况能不能承受一定程度的亏损?如果答案是后者,那就别想着一夜暴富,也不要被短期的市场波动吓倒。
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配置不同行业、不同风格、不同区域的基金,可以有效分散风险。
研究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投资理念、以及过往的“穿越牛熊”能力。一个优秀的基金经理,比任何所谓的“预测”都来得重要。
如果你看好某个基金或者某个市场,就坚持长期持有。频繁的交易只会增加你的交易成本,并可能让你错失长期收益。
至于“还要跌多久”?我觉得,只要市场还在波动,答案就永远是“不知道”。但我们可以选择,在“不知道”的时候,做好自己的功课,保持冷静,然后,静待花开。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