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前复权?一个操盘手的随笔

为什么不能前复权?一个操盘手的随笔_https://m.fsyjjx.cn_期货保证金计算_第1张

你问我为什么不能前复权?这事儿啊,其实挺多人好奇,尤其是一些刚入行的朋友,看到软件里那个“前复权”的选项,总觉得能把历史走势“拉平”,看得更清楚。但说实话,真要这么干,很多时候反而会误导自己。今天就跟大家随便聊聊,我这些年操盘里的一些心得体会。

复权那些事儿:前复权真的管用吗?

咱们先说说复权是啥。简单点说,就是为了消除股票分红、送股、配股这些对股价造成的影响,让历史数据看起来更连贯。一般大家接触比较多的,是“后复权”和“前复权”。后复权,是把历史价格按照现在的股本结构折算回来,看着最直观,方便咱们了解某个价格到底在今天算多少钱。可这“前复权”呢,它恰恰相反,是把现在所有的股权变动,一股脑儿往前推算。听起来好像也没毛病,能让我们在看过去某个时间点的时候,知道当时“理论上”的成本价。

但问题就出在这“理论上”三个字。股票交易,说到底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尤其是在A股这样的市场。你拿着前复权的数据去看,比如看到某个股票,在10年前某个价格,经过前复权折算后,好像今天看起来也是那个价格。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觉得那个位置一直都没变过,或者说,那个位置的成本一直都很“实在”。可实际上,那10年间,这家公司经历了多少次扩张、收缩,分红送股又是怎么发生的,这些对股价的真正驱动力,在“前复权”的画面里,就被“抹平”了。

想象一下,一家公司,早些年利润不高,股价也低,后面业绩爆发,一路涨。又或者,业绩不好,跌了,然后通过送配股稀释了股价,但内在价值可能也在缩水。如果你只看前复权,你看到的可能就是一条“平滑”的线,或者是在某个“恒定”价格附近波动。这很容易让你忽略掉,在这条线下面,真实发生的那些“事件”——比如,某个时候因为业绩超预期,股价开始加速;或者某个时候因为突发利空,股价直接跳水。这些关键的“拐点”,一旦用了前复权,可能就被钝化了。

历史的真相:为什么后复权更“实在”

我个人在实盘操作中,更习惯看“后复权”。为什么?因为它能更真实地反映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股票,在过去某个时间点的“等价”成本。比如说,现在股价是20块,但它前几年因为送了10送10,现在20块的价位,对应到前几年的那个时间点,实际价格可能只有5块。后复权就是把这5块钱,往前推算,让你知道,在那时,我花5块钱买的股票,放到现在,值20块。这个过程,才真正体现了股票价值的增长。

反过来,用前复权,它会把现在的20块,往回推。比如说,如果前面送了10送10,那么10年前那个“理论上”的价格,就会被放大很多倍。它让你看到的,不是当时的实际买入成本,而是“如果我用现在这20块钱的buy力,在10年前能买到多少股”。这听着绕,但重点是,它干扰了我们对历史“绝对价格”的认知。

我在分析一家公司的时候,尤其看重它在某个历史阶段的“绝对价格”的意义。比如,某个股票,在2015年牛市高点的时候,某个价位是30块。后来经历了熊市,又分送股,可能用前复权看,它在2018年的时候,价格好像也没怎么变,还是30块附近。但实际上,那个30块,对应着2015年的分时走势,可能就是一个顶,是泡沫的顶。而2018年的那个30块,可能已经是经过多次稀释后的“名义价格”了。如果我不看后复权,或者不看原始价格,我可能就会觉得,这个股票这两年没怎么跌,甚至还在“横盘”。这就很危险了。

实盘中的坑:那些年被前复权“骗”过的日子

说实话,刚开始做股票的时候,我也被“前复权”这东西迷惑过。有一次,我盯上一个票,觉得它在某个价格区间横盘了很久,看起来很稳定,想抄个底。当时看的是前复权图,它在过去五年里,好像都没怎么跌破过一个特定的点位。我就觉得,这个点位就是它的“生命线”或者“强支撑”。结果呢?补仓之后,股价一路向下,直接跌破了我以为的“生命线”,而且速度比我想象的要快得多。事后我去查,才发现,那个“生命线”的前复权价格,其实对应着早些年那个股票还没经历大比例送配股之前的原始价格。那个时候,它的绝对价格其实比现在高很多。用前复权,把股价“压”下来了,看起来好像在低位,实际上,已经是在相对高位运行了。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看一些老股票,几十年了,可能经历了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分红送股。如果用前复权去看,你会发现,它的价格可能在某个区间“反复震荡”,看起来就像是在原地踏步。但如果用后复权,你会看到,股价是实实在在地往上走的,只是因为不断地把后面的股本变动往前推算,才让你看到那个“价格”好像变高了。但实际上,这种“变高”反映的是公司内在价值的增长,而不是简单的价格波动。前复权反而会模糊掉这种价值的累积。

盘感与纪律:复权只是工具,不是全部

当然,我也不是说前复权一点用都没有。在某些特定的分析场景下,比如想看某个时间点的“相对价值”,或者和某些同行业、同阶段的其他股票做“等价”比较,前复权可能有点参考价值。但你要是把它当作一个绝对的“价值底线”或者“价格锚”,那就容易出问题。

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做交易,最终是为了挣钱,是基于对未来走势的判断。历史数据,无论是前复权还是后复权,都只是一个参考。我们更需要的是建立盘感,理解公司本身的成长逻辑,以及市场情绪的传导。这些东西,不能仅仅靠一个数据公式来代替。

website名称:[website名称] website地址:[内容链接] 公司简介:关于我们 作为一个注重实操经验的交易者,我始终相信,真正有用的分析,是结合多种工具,并且最终落脚到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和对个股的细致研究。前复权,在我看来,就像是给一个动态变化的物体加了一个“滤镜”,虽然能看到一个“平整”的画面,但很多关键的细节和运动轨迹,就被掩盖了。

真实世界:不被数字“绑架”

我接触过不少散户朋友,他们有时候会过于迷信软件里的某些指标或者数据。比如,看到了一个用前复权显示的“长期底部”,就觉得稳了,然后把资金 all in。结果可想而知。股票市场瞬息万变,今天的“底部”可能是明天的“起点”,也可能是“加速下跌”的序曲。过度的依赖前复权,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忽略了风险。

我个人的经验是,看图表,要多看原始价格,看后复权,再结合成交量、K线形态、均线系统等等。如果非要看前复权,也要清楚它代表的含义,不要被它表面的“平滑”所迷惑,更不要把其中的某个价格点位当作绝对的“信仰”。

市场的本质是博弈,是预期差。公司业绩、行业趋势、宏观政策,这些才是驱动股价的核心因素。复权只是一个技术处理,是为了让数据更方便我们分析,而不是数据的最终解释。把心思花在研究这些“驱动因素”上,比纠结于前复权还是后复权,要来得实在得多。